文章大纲
- 路由模式概览
-
- 路由的基本流程
- 路由机制的类型
- 路由的部署节点
- 框架支持
- 实际应用与用例
-
- 1. 人机交互系统
- 2. 自动化数据处理流水线
- 3. 多工具/多代理协同系统
- 4. 系统价值总结
- 动手代码示例(LangChain)
- 动手代码示例(Google ADK)
- 核心总结与最佳实践
-
- 什么是路由?
- 为什么需要路由?
- 何时使用路由?
- 路由实现方式对比
- 框架选型建议
- 五、结论
- 参考文献
路由模式概览
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系统中,顺序处理 通过提示链执行确定性的线性工作流,是构建代理行为的基础方法。然而,该方法在处理需要自适应响应 的场景时存在明显局限性。现实中的智能体系统往往需要根据环境状态、用户输入或前序操作的结果等动态因素,在多个潜在行动之间进行选择与调度。这种能够根据条件决定控制流转向不同功能、工具或子流程的机制,即为路由(Routing)。
路由通过在代理操作框架中引入条件逻辑,实现了从固定执行路径向动态评估与选择 的转变。系统可根据输入内容、上下文状态或预定义规则,灵活地引导任务流向最合适的处理模块,从而显著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语境适应能力。
路由的基本流程
以一个客户服务代理为例,配备路由功能的系统可执行如下流程:
- 分析用户查询,识别其意图;
- 根据意图路由至相应的处理模块:
- 如为“订单状态查询”,则转至与订单数据库交互的子代理;
- 如为“产品信息查询”,则转至产品目录检索链;
- 如为“技术支持”,则转至故障排查指南或人工服务流程;
- 如意图不明,则转至澄清子代理。
路由机制的类型
《Agent 开发设计模式(Agentic Design Patterns )第 2 章:路由模式》 是转载文章,点击查看原文。
